高度近视眼底病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严重并发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因此,50岁以上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双眼视力的变化,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推荐阅读:高度近视,运动要小心

玻璃体混浊是近视患者常见现象,高度近视更为多见,眼前看到不同形状的半透明的影像飘动,称为“飞蚊症”,一般不影响视力,若“飞蚊”稳定,则无需治疗。
如果在剧烈运动、长时间电脑工作,或搬重物、受外伤等情况下,出现黑影短时间内增多,伴有局部闪光感,或者局部有黑影遮盖,可能有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风险,应立即安静休息,并尽快就诊接受治疗。
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多发生在视觉中心黄斑区,是青壮年近视致盲的主要病因,当发现视物变形,中央固定黑影时,应立即就诊,做眼底血管造影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一旦确诊CNV,需尽快行抗新生血管药物眼内注射治疗,并定期随访,必要时重复治疗。
如果早期CNV不及时干预,将反复出血,后期疤痕形成,最后黄斑萎缩,视力将无法恢复。
另外一种高近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是黄斑裂孔和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发病时,患者可以看到眼前大片黑影遮盖,中央视物变形。
但由于老年高近患者长期处于低视力状态,常误认为视力下降是白内障所致而未进一步就诊,或者自己并未察觉,体检时发现才来就医,往往已到晚期。
这是临床上最难治的一类眼底病变,术后复发率高,即使手术能让视网膜复位,但视功能仍无法恢复。
所幸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高分辨率的OCT扫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细微改变,如果早期实施玻璃体手术治疗,能够缓解或部分阻止致盲性眼底病的发生,有效保存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功能。
如何做好日常保健,避免视力损害? 1.高度近视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激动;注重劳逸结合,尽量控制手机、电脑的使用时间,每隔40分钟放松休息5-10分钟。
2.不宜参加剧烈的运动项目,中老年人健身应选择游泳、行走等缓和的运动方式,防止猛烈冲撞或震动对眼部的影响。避免提过重物体,或使劲屛气。
3.近视患者宜多进食维生素A,B,C,D,E含量较高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矿物质丰富的各类干果、海鲜制品等,适当补充叶黄素,增强黄斑功能。
4.高度近视患者应加强防病意识,特别是近视度数1000度以上的中老年患者,需尽早建立眼健康档案,每年眼底科就诊2-3次。如果已经发现眼底病变,应按医嘱定时检查。平时可以加强自查,双眼交替,每月检查一次Amsler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