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超眼镜 开启配镜新模式

线上选镜,线下服务,价格透明

目前在全国50个城市开设实体店,请选择您所在城市

热门城市 杭州市 广州市 上海 深圳市

? C D E F G H J L N Q S T W X Y Z

其他城市 请进入官网在线购物  >

眼镜业是不是暴利?


作者:亿超小编 来源:亿超眼镜网 发布时间:2016/5/29 阅读数:49117

 “一副薄薄的镜片就能卖几十、上百、数千,甚至上万元。这其中有巨大的价格差异,眼镜业肯定暴利。”消费者说。
  业内人士则认为,眼镜行业不存在暴利土壤。从产业链条来看,终端售价与材料成本之间巨大的价差,基本都被房租、装修费、人力资源成本和其他管理费用分摊,眼镜业已是微利行业。此外,作为关系到人身心健康的行业,眼镜行业的技术成本也被低估。从全球竞争环境来说,国内厂商生产、国际一线品牌市场领跑的局面,短期内很难解决,国内厂商、销售商在喊着只能赚点辛苦钱。
  
  “眼镜怎么这么贵!”随便走到一个眼镜店,几乎都能听到消费者类似的感叹。看到亮堂的店面和不菲的价格,消费者的直观评价是,眼镜业真是暴利!
  近日,记者在江苏省丹阳市采访时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眼镜行业一直微利,暴利只是媒体的一种误导。”丹阳眼镜行业商会会长汤龙保如是说。
  眼镜业是丹阳的特色产业。2009年,丹阳市树脂镜片年产量达到2亿副以上,占国内总产量七成、世界总产量近一半,年销售额达80多亿元。
  作为中国早研发成功树脂镜片的创始人,汤龙保在这个行业已拥有37年的工作履历,从磨片工到车间主任、厂长,再到全国大的CR-39树脂镜片生产企业当家人——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比对自己的孩子都熟”。
  汤龙保告诉记者,镜片与镜架原材料的物理成本与终端售价之间的价差,依次由房租、装修费、人力资源成本、技术研发成本和其他管理费用分摊,后才是销售商以及厂商的利润。“在一个存在了100多年的行业中,是不可能存在超额利润的。这是经济规律。否则,早就会有大量资本涌进来。它的资金门槛又不是很高。”汤龙保说,不过,相对于外界的误读,国内眼镜业大的任务是如何实现升级,“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很好企业形成有效竞争。因为,利润高的是国际一线品牌商,因为他们有品牌。国内厂商赚的只是辛苦钱。”
  正言
  微利行业的暴利传说
  消费者为什么会产生“暴利疑问”呢?比如有消费者提出,眼镜店的选址、装修很高端,“把眼镜店都开到王府井了,还说没有暴利,谁信?”
  汤龙保说,其实,这正是把因果关系弄反了。
  有品牌零售商曾给汤龙保算了一笔账。他在北京有40多家零售店,但三分之二不赚钱,整体保持微利。它的第一项支出是房租和装修。100平方米的单店,繁华地段的这两项支出要在100万元以上。第二项是人工、水电费。专业的验光师、装配师和专业的营业员,就像是大夫和护士,一个负责开方,一个负责配药还要服务,这都是成本。接下来才是原材料成本和其他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一天少要有几千或上万元毛利才可以正常运营。
  “我们1987年曾在北京长城饭店吃了一次饭,一盘青菜35块,丹阳当地才7毛钱。我们吃的是装修,吃的是管理成本和营运成本。不是单单就菜而言!作为关系到人身心健康的行业,眼镜行业必须要有规模、有品牌,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汤龙保介绍说,万新公司作为生产厂家,曾在外地开了几家体验店,后都因亏本关了。只有丹阳3个店没关。“丹阳的房子是自己的,仓库是现成的,人员也可以机动,技术和产品都有保证。成本可以控制!外地开店情况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从经济规律、行业发展水平还是国际地位来讲,中国眼镜行业,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没有暴利生存的土壤。”汤龙保严肃地说:“存在暴利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不法厂家和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眼镜品质的认知误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但他们是不可能长久的。”
  汤龙保以自己为例说,自1973年来到镇江市眼镜厂做一名磨片工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初就组织研发出中国第一片树脂镜片,再到做出口贸易,一直没有经历过“暴利黄金期”。
  “讲暴利,在许多行业初期都会存在。比如大哥大刚流行时,三万、四万的很常见。一个新的东西推上市场,它要承担研发成本,要铺销售渠道,1000万的投资不可能要求它20年收回来!”汤龙保说,但眼镜业已经上百年了,没有哪个企业敢跳出市场约束之外要高价。
  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从事眼镜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有4万余家,仅丹阳市就有上千家,竞争机制压缩了行业平均利润空间。
  外贸市场日子也不好过。“如果没有出口退税,许多企业难以支撑。”汤龙保说,本来国内原材料上涨,加上人民币升值,是厂家对外贸代理提出涨价的合理理由,但赶上金融危机,美国的代理商就说了,你要涨价,我还要降价呢!美国比中国受的损失大。结果,不仅涨价行不通,有的还要降价。
  升级
  障碍是品牌 出路也是品牌
  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消费者提到一个话题:质次价高。
  在汤龙保看来,一些门店技术水平低,人才短缺,特别是验光师、装配师短缺,消费者感受不到服务的价值,从而生出质次价高的念头,这也是在情理之中。这也正是提升行业品质的瓶颈之一。
  对于解决行业瓶颈问题,2006年,在丹阳市工商联的努力下,当地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眼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人才培训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持。比如,眼镜产业员工的培训费用可按实列入成本,每年全市的职教基金中,用于职工培训的一块,优先用于眼镜产业员工的岗前、岗中培训等等。
  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破解瓶颈的终答案并不在基层。无论是地方党委、政府,还是行业商会或领军型企业,他们只能提供一些思路或经验,比如万新公司1998年就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合作成立了视光学专业,现在培养的验光师和装配师已经有1000多人,这个专业的学历已经由大专升为本科。对于全国、全市场范畴的专业人员培养来说,比如高等教育序列中验光配镜人才的专业设置等,这都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面来协调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人才制约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品牌提升。国际一线品牌眼镜即使在国内的售价也会动辄数千,这也正是消费者“暴利疑问”产生的重要原因。
  眼镜业有一个笑话广泛流传。几年前,一国外客商来谈合作,为压价,他用自己戴的眼镜为例说,这副日本生产的眼镜,质量款式都比中国的好,但价钱并不高。不过,尴尬的一幕随之出现了,一位参与会谈的厂家代表认出,这款产品正是自己公司的产品,经中间商销往日本的。国内的产品不仅已经升级,质量非常好,价格也不高。
  “全世界只有德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还在做高端产品,泰国有一些生产中高端眼镜片的厂家,其余70%以上由中国生产。”汤龙保说,不过,外销大部分是代工。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没有能力独立出国做销售,批发商也不会要厂家的品牌。
  品牌背后是技术。事实上,在树脂镜片技术方面,国内厂家并不逊色。
  由于玻璃镜片易碎,早在30年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就立法禁止小孩、老人戴玻璃眼镜,这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树脂镜片的发展。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升级,1982年,汤龙保就组建队伍研发出我国第一代树脂镜片。但在实验室基本成功之后,就不得不停下来。
  汤龙保告诉记者,原因是国产原料不过关,上海和太原等主要原料厂,都不是专业树脂镜片原料生产厂,只是由化工厂顺带生产。关键是,当时市场不接受。刚刚改革开放,消费者都希望眼镜能戴十年二十年不换,又对眼视光知识缺乏了解,消费者都当它是塑料镜片。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树脂镜片才在国内发展起来。
  “在树脂镜片这块,国内外的技术,特别是通用技术水平差异不大。我们的问题是产品研发技术不如国外,产品升级换代还跟着国外在走。”汤龙保说,高端、自有品牌就意味着利润空间。同样一副眼镜,在国内售价100元人民币,在发达国家打上他们的牌子就可能卖到上百美元。但品牌塑造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国际一线品牌都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了。
  汤龙保说,中国眼镜业发展的障碍是缺少自主高端品牌,出路也在品牌塑造上。“虽然难,但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意识,开始就不晚。万新近在欧洲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我们的产品自主品牌与代加工的比例也从原来的30%上升到现在的40%。”汤龙保后说。
  ■行业人士观点
  ●管理成本高。眼镜店大部分都开设在繁华商业街区,毛利中的大部分收入,基本都被房租、装修费、人力资源成本和其他管理费用分摊,眼镜业已是微利行业。
  ●没品牌。国内厂商生产、国际一线品牌市场领跑的局面,短期内很难解决,国内厂商、销售商只能赚点辛苦钱。
  ●科研成本低估。作为关系到人身心健康的行业,眼镜行业的技术研发成本和技术运用成本,基本被忽略了。
  ●眼镜行业在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后,全行业还存在暴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消费者观点
  ●究竟是高利润支持它选择高成本,还是高成本拉低了高利润。
  ●行业无透明度,自己不能确认自己买的眼镜与店家说的一样。
  ●长期以来这个行业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利用信息不对称,以次充好牟取暴利的现象仍然存在。
眼镜知识导航:
相关文章:
热门活动:
预约
到店